创业投资服务平台

创投时报LOGO

用户即算法,知乎这次站在了今日头条的对面

981人浏览 / 0人评论
用户即算法,知乎这次站在了今日头条的对面

见到黄继新的时候,我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这位知乎联合创始人上一次成为话题焦点还是因为成为非诚勿扰的男嘉宾。

 

在知乎上有个提问是如何看待黄继新在非诚勿扰上表现,获得点赞数最多的一个答案便是:“知乎玩得再好,你也找不到对象。”不过现在这个答案似乎不见得那么正确:在非诚勿扰淘汰之后,一位女士联系到了他,如同所有一见钟情的爱情小说一般,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就在上个月,他们正式领了证,这在知乎内部一度被传为美谈。

 

在移植硅谷创新产品的历史中,知识分享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审视对象——既距离商业路途遥远,也受到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的共同挤压,因此除了兵行险着的风险投资商对其期望颇高,中国秉承实用主义的创业团队大多意兴阑珊,缺少临摹的动力。

 

作为Quora在中国的门徒,知乎的增长似乎是可以摸得见的:截至2015年7月,知乎社区已拥有2900万注册用户,月UV1.1亿,月累积页面浏览量达3亿。现在知乎全站已累计产生约620万个问题,以及近2000万个回答。用户总回答4,129,244,445字数,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近100倍,鹿鼎记的2580倍。

 

在沉淀了大量优质的回答后,如何将站内这些内容传播并分享出去,成为知乎团队孜孜不倦研究的问题,因此有了知乎日报、《金钱有术》,以及几十本电子刊物。罗素曾在《婚姻与道德》中写道:“无知是一种遗憾”,求知欲是横贯人类历史的一种朴素的情绪。如果将欲壑转换成流量、用户点击等实际问题,那就是如何更好的挖掘内容以及如何定义未来的内容。

 

昨天(9月24日)下午,知乎正式上线了一款新的移动端内容消费产品——“读读日报”。除了继承知乎日报的产品理念外,读读日报也在“以人的推荐为核心”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延伸。包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创建日报,邀请别人加入主编。这似乎印证了知乎CEO周源在之前反复提及的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论述的观点:一个城市解决了治安问题,下一步需要的便是繁荣。

 

那么新推出的读读日报会给知乎带来怎样的繁荣?

 

知乎日报进化史

 

知乎日报成立于2年前,也就是知乎向公众正式开放注册的时间段。秉承的想法则是将好的内容分享出去,这也是一个和知乎互补的产品理念:知乎社区负责内容生产,而知乎日报负责传播并消费。最早的知乎日报是由两位编辑运营,每天选择知乎社区里符合大众口味的热门内容进行推荐。这就是知乎日报最初的形态,也就是知乎日报1.0时代。

 

随后,知乎对日报进行了升级,从知乎社区的11个领域邀请了40来位专业人士做主编,推荐各自领域里的他们认定的好文章,并且选择内容的范围也从知乎社区扩大到了整个互联网。收获的成就是:2.0版本里,11个主题日报都成为了各自领域专业人士都很认可和赞赏的好内容汇集地。

 

而知乎日报做的第三步验证便是,在知乎日报2.5里,将推荐者的范围再度扩大到了5000位知乎用户,将好内容推荐权交到普通用户手中。其结果是,今天的知乎日报上你看到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用户推荐。

 

到了现在的读读日报,也就是知乎日报3.0阶段,则是将内容推荐的权利完全的交给用户,人人都可以做一份属于自己的日报,人人皆可成为主编。

 

读读日报可以建一切主题,也不对内容的来源和形式做任何限制,不再仅仅限于知乎社区,也不再仅仅限于文章。一切有链接的内容,都可以推荐。网站或微信的文章、虾米或者网易音乐的歌曲、A站或者B站的视频、甚至大众点评的餐厅……等等当然,推荐的一切内容都必须符合当地法律法规。

 

“我们鼓励个人化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这正是以人为推荐核心的魅力所在。所以除了选择自己品味的内容,以及可以撰写特色推荐语之外,我们还在很多地方提供了主编可以突出展现自我的小设计。一份日报的创建者,可以为自己日报的读者取一个特别的昵称,常常,这些昵称也反映日报创建者和主编的自我认知。”黄继新表示。

 

黄继新所谓的特别昵称,指的是每一份日报对于读者这一名词的定义权,比如《同志日报》的读者便叫做“少数派,”比如《蛇精病歌单:抖腿专用》中的读者叫做“小马达。”最好玩的应该是《深夜惊吓》,直接把读者叫做“受惊卵”。

 

从模式上看,日报的内容主要来自转发,内容源可以是知乎,可以是新闻客户端,也可以是优酷、虾米,主编的主要竞争力在于鉴赏力和品味,这体现在主编的转发内容上,以及能够点石成金的转发语和俏皮话,对于不鼓励原创的读读日报来说,品味和个性显得更加重要。

 

你可以在上面建立一个专门研究酒瓶的日报,每天或者定期发一些酒瓶的照片并配上评论,也可以弄个朋友圈脑残集合,把你看到的朋友圈里很XX的内容贴出来给大家鉴赏,包括美食达人,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然后点评——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类似的账号。

 

站在今日头条的对面

 

十年前,当时还是记者的黄继新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世界仍然需要编辑》,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内容的信息过载:新的问题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疲劳和信息过载。十年之后,这个问题似乎更加严重。

 

解决信息过载的方法就是进行筛选,而对于如何筛选这件事上,不同的公司,则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


全部评论